黟县:黑鸡摇变“黑金”
位于黄山市北部的黟县水碧山青,翠色欲流。一抹独特的黑,如同点墨于绿海之中——黄山黑鸡,正悄然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黄山黑鸡,主产于柯村镇胡门村,养殖历史悠久,是国家级优质畜禽遗传资源。黑鸡体型虽小,却头圆喙黑,冠红肤白,这份独特的外观,加之其滋补鲜美、抗病易养的特性,让黄山黑鸡在众鸡之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黄山黑鸡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成为当地优良的地方鸡种。
2009年安徽省组织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机缘巧合下发现了这种外貌特征明显的小群体黑羽鸡,为其命名“黄山黑鸡”,自此,黄山黑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同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畜禽资源宝库,更为黟县乃至黄山地区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贵资源,黟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9年,黄山黑鸡被列入第一批“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享受到了国家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同年,安徽黟品黄山保种场成立,通过科学选育,确保黄山黑鸡种群的纯正和优良。如今,黄山黑鸡已经成为黟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和黄山黑猪、黑茶、黑果、黑粮并称“五黑”,享誉国内。
步入胡门村的省级黄山黑鸡保种场,徽派牌坊上的对联“肉黄味鲜香满席,羽黑冠红鸡中凤”,便是对黄山黑鸡特点的精准概括。
“纯正的土鸡要满足四个要素:品种、饲料、空间、饲养周期,缺一不可。”保种场工人朱涌峰说,保种场面朝青青稻田,背靠连绵群山,具有天然的地理隔离优势。黟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78%,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5%,这种独天得厚的生态环境为黄山黑鸡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除此之外,保种场坚持玉米为主的天然喂养高达十二月的饲养周期,使得其肉质更加鲜嫩、口感更佳。
依托高品质的黄山黑鸡,黟县将其定位为高端农产品,并开辟了多样化的销售渠道。一方面,黄山黑鸡通过村里的民宿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成为游客们品尝当地美食的首选;另一方面,黄山黑鸡还进入了长三角地区合肥、上海、常州等地的大型酒店餐饮市场,成为高端餐桌上的佳肴。此外,柯村政府还积极引进符离集烧鸡等知名企业,利用他们的烧鸡工艺将黄山黑鸡制作成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黄山黑鸡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黄山黑鸡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黟县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双重飞跃,更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一次机缘巧合,为调查黑猪而来的专家看见了农户家养的黑鸡,开始了小鸡的腾“飞”之路,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黄山黑鸡实现了华丽的蜕变,也带动了全县范围内的养殖热潮。黟县政府在保种的基础上,采取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组建黄山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统一向养殖户提供优质鸡苗和技术支持等措施,黟县成功带动了全县范围内的黑鸡养殖热潮。目前,黄山黑鸡的年饲养量已达到38万羽,成为带动黟县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许多农户通过养殖黄山黑鸡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一些合作社和企业则通过深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并提高了附加值。
从保种到开发,黟县依托特有畜禽资源,打造黑鸡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助农增收效益,万里青绿,一点浓墨,却是十分重彩,昔日的小小黑鸡,如今已成为黟县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带动着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黄山黑鸡不仅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农业画卷,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