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黟文化拾遗
《新安志》载:“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古黟原属古越领地,山越文化即为其生态原色。自秦汉后,中原战乱频繁,北人陆续南迁,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不断撞击、交汇、融合,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新安文化。而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靖康之乱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徽州地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新安文化逐渐演变成辉煌璀璨的徽州文化,而黟县就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的魅力古县。
县志邑图
《黟县邑图》约撰于汉唐时期,《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古籍有引其文,明代正德《黟县志》、万历《黟县志续编》惜皆已失佚。顺治《黟县志》、康熙《黟县志》、乾隆《黟县志》、嘉庆《黟县志》、道光《黟县志》、同治《黟县三志》、民国《黟县四志》均存。《黟县乡土志》《黟县乡土地理》等地情古籍资料对古黟历史文化都有着详实的记述。
诗词歌赋
黟山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县内外诗人吟咏古黟诗篇,浩如烟海。晋朝陶渊明《蜡日》有“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句。唐太子少保、黟令薛稷《早春鱼亭山》有“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句。李白访新安高士许宣平过浔阳台,写有“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句。明代嘉靖《徽州府志》、弘治《徽州府志》均载李白尝栖碧山,诗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南唐伍乔来黟,其诗句有“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许坚访黟隐于桃源洞,其《入黟吟》有“黟邑桃源小,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宋诗人吕本中《鱼亭驿》写道:“只应黟县溪山胜,尽在鱼亭驿舍前。”元诗人萨都剌《石墨山》有句“云根老墨吐烟雾,月窟秋毫阁翠峰。”明状元、翰林院撰修罗洪先来黟宏村访学友汪心鉴有诗句云:“清流如带漾涟漪,白板桥头与客期。”清代桐城古文大师刘大櫆任黟县教谕,写有《黟县道中》“山路晚风花片片,驿门残照马萧萧”。乾隆时传胪、户部尚书曹文埴来黟,其《西递》诗句“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古村风貌跃然。黟县诗人有诗作传世者,始见于宋朝进士、殿中丞邱睿,他向皇帝上《观风感事》百篇。进士孙抗《桃源》有句“洞里栽桃不计时,千载渔郎去不归。”元朝胡应荐《答陈定宇先生所赠》诗句“自是君家传不朽,老年著述一灯存”,以颂老学者的学术成就。明朝浙江宣平教谕屏山人舒祥写景诗《石鼓山》,有句“云过半山看有影,泉流深树听无音。”明末进士、兵部给事中韩如愈,常忧国家危难,有诗云:“宋运将告终,天与报多士。烈烈文文山,慷慨赴柴市。”清代诗人孙光启《寻李白钓台》诗句有“沿流试问桃花水,石上垂竿有谪仙。”举人孙学治有《黟山竹枝词》,以写黟山风土,“谁著青囊历至今,萧萧白骨鬼哀吟。可怜鬼满如人满,一寸山头一寸金。”古筑人孙学道抒写黟县独有乐器《石笛》有句:“樵谷琢云根,不用截烟竹;中夜舞鱼龙,为君吹苍玉。”黟县不乏女诗人,且佳作甚多。清朝词人吴藻有词《皂罗袍》:“日日画船箫鼓,问湖边艳迹,说也模糊。”王兆如《掬水月在手》:“嫦娥只恨无良伴,故意轻盈掌上留。”舒姒《除夕》有“听遍街头爆竹声,春回小院夜三更。”黟县诗人结稿成集很多。除众多个人诗集外,清康熙时程功,朝夕搜访,得自宋以下黟县遗诗近200人,计1400余首,编印成集,题为《樵贵谷诗遗》,以人存诗,为古黟存一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