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之一)

发布时间:2019-12-02 15:00 信息来源:黟县地方志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2000年,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皖南即指徽州,皖南古村落即是以徽州文化为底蕴,以徽商经济为实力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人文特色的徽州古村落。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庭园”的说法,处于山陬水滨的黟县更是地狭人稠。因此,为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大批的徽州人,走出群山,外出经商,以求得发展。在生意场上,生性节俭、诚信守用,又勤苦耐劳、善于经营的徽州人,逐渐在15世纪以后称雄于商界。虽然黟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才蔚然成风,但商贾也是遍及大江南北,也曾雄踞武汉、九江、景德镇、大通、鄱阳等地商界之首。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不仅将全国各地的精美之物带回本土,而且投资于乡里,建设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分道路加庭园”。
    我们祖先将自己的世代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风情进行整合与统一,惟妙惟肖地体现在自己世代安居的村居环境上。无论是村落整体布局,还是单体民居建筑,这种整合与统一都无处不在,所以徽州古村落和民居古建筑就以自己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读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厚重教科书。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西递、宏村作出如此评价:“人类古老文明的象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理论是人们传统意识形态的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本基调。“风水”中虽然掺杂了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不外乎是在人居选宅和人亡选穴方面,作为对地质、地温、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准则。我国古代宇宙观的特色集中表现在有机整体上,不仅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与人是平等的,而且以为天地运动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道家认为:凡物皆有其自然本性,顺其自然,便可达到极乐世界;儒家认为:“生生之谓易”,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生活就是宇宙,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就领略了生命的意义。
    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取得一种和谐关系,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会影响人的生活与未来。人居环境如何,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状况甚至吉凶祸福。这便形成中国风水理论,虽然其中有着玄虚、迷信成分,但强调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科学的、合理的。
    环视黟县小盆地,众多古老族聚村落如众星捧月般围拱在县城四周,他们大多依山傍水,“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淹”便是生动写照。黟县山水隽秀,祖先们在古村落规划选址方面,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到了极致。他们按照自己对风水理论的理解和宗族理想的解释,努力去追求、刻划独特的既崇敬自然、保护环境,又合乎宗族规则、富有生机活力的人居和谐空间,创建了如西递、宏村、关麓、南屏、屏山、余光、叶村、黄陂、塔川、卢村等众多的千年古村落。
    纵观古黟十二都中的大小村落,多背倚青山,靠近水源,这既利于生产生活,又便于交通联络。面对山峦水流,先祖们以“山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作为基本建村要素,然后依据自己的理想模式,融入多重人文因素,使山水更加怡情,村居更为合理,山水村居两者更为和谐,融为一体。
    汪氏营造宏村而选在雷岗山下,是以为此处“山环水绕,气象郁茂”,村落能枕高岗,面流水,“拒西风之烈,挡北霜之袭,虽无帝象之征,却是安人之居也。”此后,他们又一面依托自然山水,一面按照自己对水的理解与运用,开凿月沼、南湖,从而逐渐使宏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空间,达到了“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完美境界。
    风水家认为,“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何谓水口,字面解释为水源之出口或进口,但作为风水理论之水口,它就成了村落建设的一项重要设施了。“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由此得知,“水流入之处应开敞,水流出之处当封闭”。在这里,村落水口不仅有入口之功用,而且更是与村落的兴衰、命运、前程紧连在一起,因此,水口在村落选址上便十分讲究。其位置一般多选在山脉的转弯或两山夹峙、两水汇流之处,并且不惜一切在水口处营造一些建筑物,或植以树木,或掘以池沼,来弥补村居自然环境不合风水理论所示的理想模式。如此作法,主观上满足了人们世俗心理需求,同时客观上也使得村落布局与自然景观更趋于和谐。
    屏山村水口的长宁湖,就是为了使穿村而过的吉阳河水能在村口“弯聚曲行”、“曲折环抱”,“而增村中之龙气”,在南宋年间挖掘的。湖的左边是(青)狮山,右边是(白) 象山,白象山是村人依循风水要求人工堆起来的。村口还有水口林、水口亭,又在离长宁湖不远的地方修建了关王庙、观音阁、华佗庙等红墙庙宇建筑群。青山连着红墙衬以长宁湖的绿水,着实使得屏山村的水口更为绚丽多彩。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靠山——屏风山,南边有石山岱峰作照山;东西左右抱山是吉阳山和双凤山。这样—来,既符合风水上的“狮象把门,水口紧锁” “藏风得水,五行不缺。”模式,又使村居自然环境更为优美协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