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之三)

发布时间:2023-09-02 15:02 信息来源:黟县地方志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古黟村居环境,除了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外,追求和谐的人文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完备。早年,为保持宗族凝聚力,抵御外族入侵,人们纷纷实行聚族而居。黟县聚族而居之处曰村庄。庄即建筑在山林田野间之住宅,它不同于村寨,也不同于屯、堡之类的人居之处。寨是防卫所用的木栅;屯有驻防之义;堡原指土筑的小城,后又指军事上的防御物。寨、屯、堡的形成,体现了居住者是把对他人的防御放在首位,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排他性。

黟县村庄,几乎都是依山傍水,没有设置与外界相间隔的障碍物,有的也只是以沟渠、河道、山梁等自然物体为界。从总体布局来看,黟县的村庄呈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这也正成为了徽州文化之所以可以形成的基石。环黟而行,所到村庄,村头与村尾均有大路与邻村相通,村与村之间还建有路亭、茶亭,以方便来往行人休息,有的村庄甚至任由府县驿道从中通过。大路两旁开设店铺、作坊,日夜迎送四面八方之客,久而久之村庄竟有了街道的称呼。如黟县的十都际村,曰际村街;四都古筑村,曰古筑街;六都石山村,曰石山街;五都南屏有秦家街,二都蜀里有胡家街等等。明清时期,宁池古驿道就从十都卢村中心通过。人们在驿道两旁开设了多家客店、轿行、货栈,村庄也由此而日益繁荣兴旺,据说其中“木雕楼”的主人卢邦燮,当年就是跟随在此歇脚的外地商人出门学徒经商而发迹的。

当然,在宗族制度笼罩下的聚族而居,必然也追求住宅建筑的规范化、系统化。这具体表现在同一村落,各族各房宗祠、民居界域分明。民居住宅基本上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它。从另一角度看,祠堂作为宗族成员议事、行使族权、祭祀天地祖先、讨论村规民约的场所,坐落在村落的中心或显著位置,既方便村民的集中,也加强了村民的交往。南屏村的叶姓宗祠、支祠,就是在村中心位置,坐北朝南一字排开,而民居住宅则是沿祠堂两侧巷弄,往后有规则延伸而建,从而也就形成了幽深的多条巷弄。

祠堂大门的前面,一般都得让出一大块空地,一律用石板铺就。祠堂称之“厅厦”,空地便称之“厅坦”。这里是公共场所,是村民自然聚集之地。冬日便于大家晾晒干菜,晒阳取暖;夏夜又是纳凉去暑,听长辈讲古的好去处。如遇年节,这里更为热闹,祠堂里唱大戏,厅坦上摆小摊,此时外村外姓人的到来是绝不会阻拦的。有的村子甚至还会特地邀请外村人来进行舞龙舞狮、演出地戏等活动。《南屏叶叙秩堂值年规则》中记载,每年正月初四、初五日,四都里田村、五都中墩村的傩神戏,元宵节三关会的游龙灯板等都要来到南屏村叙秩堂前进行表演。以往的西递村,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开栅”娱乐活动。“开栅”就是斗蟋蟀,场地也往往选在祠堂前的门楼和厅坦上。一到“开栅”日期,各村人士纷纷前来参斗,其中也有许多看热闹、走亲戚、做生意的,一时间西递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同过节一般。此时的厅坦就成了人际交往、和谐相处的重要场所。

村庄的水口,一般都建有村口桥、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甚至庙宇庵堂等建筑物。如五都南屏村的水口除了植有万松林,修有万松桥,还建了文昌阁、观音楼、雷祖殿等。这些公共设施,虽然在风水上有固一方元气之说,但更为现实的是有利于村民往来,也为过路行人提供了乘凉纳荫、歇息躲雨的场所,还给文人雅士聚会品茗、谈诗作画,提供了非常幽雅清静的环境。一些宗教祭祀活动也可以在远离村居密集之处进行,使得村庄始终处于祥和宁静之中。甚至有的村庄还将书屋也移至水口处,以免孩子们的喧闹打扰了村间平和的生活。如三都黄陂村的“云门书屋”,就建在村外的水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