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之四)

发布时间:2024-11-21 08:19 信息来源:黟县地方志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古黟村居追求人文和谐环境,还具体表现在村庄中每一幢单体建筑上。民居建筑不仅只是为居住者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折射出传统的复杂文化内涵,无声地倾诉了主人们的理性思考、内心祈愿和崇拜信仰。有专家认为:“徽州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反映了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慎独心理;民居山墙顶上砌有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的装饰物(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人对仕的追求和向望;徽州民居‘民房其外,官邸其中’,反映了徽人强烈的入儒崇仕的意识。”

黟县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儒道理学之风,既重宗法,也讲世好;既崇文重教、尚义诚信,又敦邻睦族、谦逊礼让。古黟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德邻仁里,义路礼门。”都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

古黟民居建筑,四周的外墙是直接与他人世界相交的外部形象。一般说来,人们大多注意的只是那毫无表情的高墙,而很少去关注高墙之上的瓦檐。古往今来,民间约定俗成民居住宅的界域,是划定在屋檐下的“滴水位”,而“滴水位”的外延又普遍是“滴水三尺”之说。

黟县地狭人稠,众多村庄的民宅建筑用地非常紧张,这在若干大姓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房屋的设计者在设计民居过程中就得充分考虑这点。首先必须考虑到的是房屋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宏村“承志堂”中的边角书厅、“排山阁”内的三角小区,还有南屏“冰凌阁”偏厅两侧卧房的设计,都是充分利用空间的典范。其次,就是考虑对房屋外部的空间占有,这除了最大利用自己地界外延,邻里和睦关系就成了充分关注的问题。

纵观黟县古民居的外墙,屋檐伸出不足一尺,房屋的“滴水位”也自然不超出墙体一尺,按照民俗约定而让出了两尺多地。一户如此,家家如此,全村如此,古民居墙体的谦让,使村庄节省了不少用地,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众多狭窄幽长的巷弄,成了千年古村落的一大景观。南屏村就因为有众多复杂巷弄而被游人称之为“迷宫”。在建筑上,由于“滴水檐”短,为防止墙脚受雨水侵蚀也就衍生出大户住宅的墙体用“黟县青”砌墙至“腰方”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古民居外部墙体的厚重感。“滴水檐”短,还衍生出门罩的丰富多彩,层层挑出的雨檐,对木门起了保护作用。

古黟聚族而居,村庄民居稠密,所建造房屋全属砖木结构,一旦有宅发生火灾,越户而焚,损失惨重。早在南宋时期,宏村汪氏先祖便曾遭此罹难。因此,徽州民居建筑的墙体上便出现了马头墙。马头墙又称风火墙,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种具有防火、防盗、防风,有利于邻舍粘靠而节约用地等实用价值的建筑装饰,同时又使原来单调的山墙变得富有层次感及韵律美。风火墙的防火功能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万一自家遭火,尽量不殃及邻舍,这就是村人“德邻仁里”的意识。一旦发生火灾,高高的马头墙阻止着火焰外泄,墙内木质结构被焚烧落架,由于空气压力,四周超出房架的填斗墙体就会同时向内倾倒,压住火势,避免了火势蔓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递、屏山、城区汪家弄等几处发生火灾,在当时消防能力欠缺的情况下,马头墙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西递村的“大夫第”民居东侧,是一间飞檐翘角的玲珑阁楼,按常理它本应该与“大夫第”正屋同建在一条水平线上。由于此地正处于村中心十字路口,来往行人很多,房屋主人胡文照便有意识地将阁楼往后退让一大步,使门前道路更为宽敞,方便人们通行。主人还特意在阁楼房屋小门上方,镶嵌了石雕题额,上书“作退一步想”。为己想,亦为他人想,求得和谐居住环境的深层内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勤劳聪慧的古黟祖先对于村居环境,无论是村庄整体布局,还是单个民居建筑,都竭力去平衡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悉心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善尽美地来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村庄,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黟人追求和谐社会进程中一段历史实践。今天,我们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来看待这份遗产,一定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