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用词:耕读人家

作者:吴卫华 发布时间:2023-09-11 08:5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耕读人家”是西递村旅游路线上,游客必读的一幅题额。它就摆放在“旷古斋”进门的天井位置,这块弹丸之地,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闲聊的,唯有对这题额,人们不免会颔首称是。这块题额的质地是花岗岩,与那些黟县青质地的石刻不大一样,或许是当初屋子的主人从异地寻来,摆放在这里训诫子孙的吧。

古徽州的村落,十分重视读书,西递当然不例外。地理位置的偏僻、闭塞,田少山多,虽说不少土地在村民的侍弄下变得肥沃,但仍难满足百姓需求。因而历来以经商赚得养家糊口的资本,年少就行走江河湖海,历经人世的沧桑。一代代的徽州人,深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把“耕作”与“读书”融为一体,这可是千百年来古徽州人积累的经验教训。

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必须眼光长远,要想赚得金钵满满,必须借力打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古徽州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活来源,以饱读诗书来提高家人的涵养,这是一种虽然清寒,但不失高雅的生活方式,以此为古训的人家颇多。

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当推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其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

耕读是古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耕田可以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尽管千百年来封建社会专制之下,所谓的“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让徽州人很长时间里抬不起头,但徽州人在商海浮沉中历练非常,懂得了进退自如的道理。那么要改变命运,来不得怨天尤人,而“耕”与“读”恰恰吻合,可以求得人生最大价值。

徽州人于是把“耕读”作为一条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在清代《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中有如此大致的记录。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经将“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他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

西递,应该说有清一代商贾辈出,读书入仕也有一大批人。尽管在古徽州,西递乃至黟县成就高官的并不多,但是他们都会设身处地去思考。无论前途如何,唯有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耕田或者经商,家业殷实,是干出来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创造;要想光宗耀祖,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

走进西递的街道巷弄,你总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读书氛围。即使在今天这样商业气息浓厚的旅游环境下,西递人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关注。衣食住行无不体现文化的元素,因此这样的一处题额,也是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