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西递镇“徽式调解”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

作者:程方妍 吴勇 发布时间:2025-04-14 08:37 信息来源:安徽经济网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近年来,黟县西递镇积极探索徽文化与基层治理的融合之道,从古老的徽文化中汲取智慧,创新“观徽宅悟道、坐官厅明理、品楹联醒心、踱回廊静气、签文书定分”调解五步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徽式”基层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观徽宅悟道,以古鉴今,传承退让智慧

西递村是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古村。现有保存完整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124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馆”和“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的老房子与古巷不仅是徽派建筑的精粹,更是徽文化中“以和为贵”精神的实体化表达,“作退一步想”理念就来源于西递古人对谦和、礼让哲理的代代传承。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村人胡文照辞官归隐后在修建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告诫子孙后代要“裁直为圆、方便他人”。这一哲理被代代传承,早已刻入西递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今日,西递镇将这一智慧融入基层治理,打造“作退一步想”调解品牌,引导纠纷双方效仿古人“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徽宅的庄严中感悟谦和礼让的处世哲学。

坐官厅明理,以德辅治,践行六字法则

步入“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徽派建筑的官厅格局肃穆庄重,象征着责任与公正。

工作室正厅中间陈列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设一把太师椅。按照古徽州厅堂习俗,八仙桌入座的都是有辈分及威望高的人,在实际调解过程中,西递镇则特意让当事人分别上座,综治、司法、公安、村“两委”等调解员依次分列下厅两侧就座。这是为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为调解时平等交流、换位思考奠定了基础。

在大量的调解过程中,西递镇浓缩了“听、理、劝、借、退、和”六字法则,通过“细听陈述、理清症结、借古喻今、悉心规劝、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以德治为基、法治为纲,逐步化解矛盾。2018年工作室成立并对外开放以来,该镇排查受理矛盾纠纷487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9.79%。

品楹联醒心,家训为镜,唤醒自律之心

西递村的楹联文化是徽州家风的缩影。村中254副古楹联中,“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传家有道惟存厚”等家训高悬门庭,成为村民的行为准则。“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大厅就张挂了4幅、12面由“作退一步想”衍生,深入徽州人骨髓的“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和以劝诫世人尚德向善的楹联、牌匾。楹联意深字少,却有着比格言、警语、词诗更深邃的哲理,“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近年来,西递还推出了“书香门牌”模式,每户认领楹联作为家训,将德治教化融入日常生活。游客漫步其间,既可赏书法之美,更能在楹联的警句中体味“互让互谅”的深意,潜移默化中唤醒自律之心。将“作退一步想”融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实施积分制管理,量化邻里间的德行善举,倡导谦和礼让、互尊互敬的亲邻相处之道。在此氛围下,全镇邻里纠纷发生数连续3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高居黄山市前列。

踱回廊静气,环境育和,沉淀纷争杂念

西递的古巷回廊曲折幽深,黛瓦粉墙间流淌着静谧气息。胡文照故居的“九思堂”内,纠纷当事人刚到此次,往往怒气冲冲,此时,调解员们会采取“背对背”模式分开当事人,一方于回廊中平复心绪,借古建筑的空间美学沉淀杂念。一方则坐于天井下的半片合欢桌旁,合欢桌寓意深远——分开时警示“主事人不在”,合并后则象征“和气团圆”。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常被邀请在此饮“和气茶”,最终以理性对话替代冲动争执,实现“案结人更和”的调解目标。

签文书定分,法治为锚,守护调解成果

调解的终点是“定分止争”。西递镇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通过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确保矛盾不反复。例如,在曾经的一起欠薪纠纷中,西递镇组织务工单位及外地务工者韩女士通过远程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协议成立后,西递镇立即进行了司法确认,保证协议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帮助外地务工者迅速拿回工资。此外,西递镇还积极落实纠纷回访制度,定期对纠纷当事人进行电话或当面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避免小纠纷因执行不到位升级成大矛盾。这一流程既体现徽文化“重信守诺”的传统,又彰显现代法治的刚性,让“和”的结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西递镇以徽文化为魂,以调解为笔,绘就基层治理的“黟县样板”。从牌坊到楹联,从官厅到文书,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和合共生”的智慧。这里,古建不仅是风景,更是德治教化的载体;调解不仅是方法,更是文化传承的实践。西递镇正以独特的“徽派调解”模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