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多姿的《黟山竹枝词》

作者:舒育玲 发布时间:2023-08-31 08:27 信息来源:县文旅体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竹枝词,亦称竹枝歌、竹枝曲,竹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源远流长、极富生命力的诗歌体之一。清新健美、音韵悠长的竹枝词最初用来歌咏生产劳动、男女爱情、风俗民情,自唐代起,一些注意采风的文人仿作新词,锐意创新,由此产生了诗与民歌相结合的新诗体。
    最早创作竹枝词之佼佼者当首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他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堪称男女爱情题材的千古绝唱。宋代,竹枝词在民间流布更广,文人采写竹枝词也逐渐增多。明清两代,竹枝词发展更为迅猛,在地域和内容上也更为广泛,逐渐成为诗词中不能替代的一体。杨慎、徐渭、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孔尚任、郑板桥、袁枚等著名诗人,都作有别开生面的竹枝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知名度不高、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甚至无名氏的竹枝词佳作,也常常传布人口,激荡诗坛。特别是冠以地域和地方特色名称的竹枝词,如雨后春笋遍及大江南北,吸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群,显示出竹枝词在与社会现实结合中的旺盛生命力。如《扬州竹枝词》、《都门竹枝词》、《真州竹枝词》、《广州竹枝词》等。在这徽商经济如日中天的年代,徽州诗人写的竹枝词也欣欣然进入了徽州文学行列,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广泛的社会内容和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出摇曳多姿的风采,《黟山竹枝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黟山竹枝词》占徽州竹枝词比重很大,为数颇多。现流传下来除安徽大学藏有道光年间稿本清抄本一册外,多见于清嘉庆《黟县志》及后续志,共计近百首。《黟山竹枝词》是以古徽州黟县地域为创作背景,题材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如同其它竹枝词一样,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都可成为入诗对象。纵览《黟山竹枝词》,诗人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明清时代黟县一幅幅社会生活风俗画,犹如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画廊,不断地延续、展览着,使人们透过种种生动画面,窥探到过去时代的风貌。多年来,就有人把竹枝词当作风俗诗来读,当作风俗资料来研究。《黟山竹枝词》中,有的作品还加了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既有利读者加深对诗的理解,同时又是对诗本身的补充。简明注文与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相互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地步,使《黟山竹枝词》事实上成为很完备而又不乏可读性的地方风土志。
    安徽大学收藏的清抄本中有一首无名氏写的竹枝词:少妇椎妆总布裙,踏青未肯去寻春。宵来深宅月如水,同纺木棉邀比邻。”它就形象地描述了当年黟县妇女的日常生活。该词首句写了黟县妇女的生活简朴,总是布衣素妆;次句“寻春”一词颇为意味深长,“未肯”可理解为不愿意,也可解释为没功夫;第三句,诗人用清幽的月夜环境烘托出女子的寂寞孤独;有了前面的烘托,末句的“邀比邻”便很正常了。这首诗的后面还附有小注,“《府志》:黟、祁之俗,织木棉,同巷夜同相纺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棉花古称“木棉”,“一月得四十五”即一天做一天半的工。小小一首竹枝词将古代黟县妇女朴素、勤劳、寂寞、辛苦的生活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现出来。
    又一首“小东门外是农家,一经墙荫桑与麻。早制寒衣送郎去,不栽洛下牡丹花。”诗后也附有小注,“旧《府志》云:黟多牡丹,本自洛移植,其后为盛。宋南渡,无洛花,好事者于此取之,然无益于俗,故今种者极少。”该诗也是写留守女子的生活,“农”又可理解为通假“侬”。末句既是描写当时黟县栽种牡丹的缘由,更是描写这位留守女子对远在他乡的郎的真情表露。
    在明清徽州的一府六县中,黟县是个山陬水滨的荒僻小县。人多地窄,水旱时发,粮食不能自给。清黟人孙学治在竹枝词中这样写道:“去年一水小沧桑,数顷山田一半荒;不是农夫开不得,上田砂到下田黄。”“山田力薄半无泥,养得爷娘子又啼;此地年丰休便喜,须将水旱问江西。”旧时,黟县每年都须向江西买粮,故有俗语“吃江西,烧枧溪”之说。对于黟县少粮,清大学问家俞正燮也有竹枝词说:“两般胜贵米与钱,大业从来说垦田;人众真难为造物,苞芦已值到山颠。”对于黟县地窄,俞正燮的另一首竹枝词说:“几层小楼傍山隈,六尺地从三户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间评都说好楼台。”
    尽管黟县经商之习迟至清初才蔚然成风,但商贾也是遍及大江南北。黟县经商之人常年旅外,四处奔波,虽然经营有方,多有成就,但也有着离乡背井,两地相思的愁苦。“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有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去,摘柳年年到白头。”这是黟人王元瑞的一首竹枝词,前两句写“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商,长年辗转苏杭之间营生,不得归家。后两句写留在家中的女人对丈夫的深切挂念。俞正燮还有一首竹枝词,是从出外经商之人回到故乡的角度来描写他们的心态。“久客难言胆气粗,轻刀自卫费工夫;故乡直觉人情好,今日行踪不讳儒。”
    黟县山多田少,茶叶是其主要物产,每年清明一过,新茶上市,茶农也随之繁忙起来。《黟山竹枝词》中有关茶题材的不少,且精彩纷呈。《黟县四志》主编、光绪年间进士舒斯笏的《黟山采茶竹枝词十首》便是其中上佳之作。如“我黟田少独山多,确土宜茶理不磨,好是春光三月半,村村听唱采茶歌。”;“侬家夫婿估浔阳,信报头茶已放洋,急急忙忙缘底事,山园又有子茶香。”;“子茶不及头茶好,晚价仍如早价多,采罢回家忙制卖,要防市面起风波。”这几首竹枝词都真切地表现了当年黟县茶叶生产情况。
    竹枝词一般以抒情为主,有的萦回曲折,别有情韵;有的即景动情,抒发胸臆。由于它从民歌蜕化出来,因此民间口语、俚语皆可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这也成了竹枝词基本艺术特征。《黟山竹枝词》正由于如此,读起来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西武岭高高插霞,西武岭平平碾车;上岭下岭踏镜面,中亭打拄吃粮茶。”这是时任黟县知县施源的一首竹枝词。该诗描写挑夫过西武岭时,面对西武岭驿道修复后的平展而表现出的轻松心情。词中的“上岭、下岭、碾车、镜面、打拄”都是口语或方言,读后自然能引起共鸣。
    《黟山竹枝词》还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即抓住描写物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自然刻划出鲜明生动的事物形象,描绘出明清时期黟县社会景象。孙学治的“山南流水下渔亭,山北流水下东亭;行到齐云山下合,水声似说故山青。”没有任何加色添彩,自然流畅地将黟县河流方位、走向描绘得十分清晰。末句又隐隐含有深意,如同“他乡遇故知”。邑人程学禧的“穿城一水是横沟,开浚年年趁麦收;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月下人归”的生动图画。
    比、兴是从古老的《诗经》传承下来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黟山竹枝词》对比兴方法的运用十分娴熟,诗句中通过对眼前景物环境的比兴,使所刻划的形象更加鲜活,既表现出诗的含蓄美,又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表现男女爱情是竹枝词的基本题材,《黟山竹枝词》也有对男女爱情的描写,由于时代、地情等因素,这种描写是恬淡隐约、深沉含蓄的,正是借助于比兴,这种恬淡隐约、深沉含蓄便转化成对人性美的呼唤。
    如舒斯笏的“姑嫂偕行去采茶,旗枪对对选新芽;多情阿嫂将姑嘱,休损枝头并蒂花。”一诗,茶树何来“并蒂花”?这里前两句“采茶”是兴,后两句“休损花”是比,多情阿嫂对小姑爱情的关心呵护,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诗的含蓄美得到充分展现。诗人另一首竹枝词也是如此,“去岁茶商得利丰,今年山价定然昂;阿侬欲制钗头凤,都在春风一叶中。”诗人这里运用了“钗头凤”来比喻爱情。钗头凤是词牌名,南宋大诗人陆游用此调抒写了他对前妻唐婉的眷念心情,题于沈园。唐婉读后,也以钗头凤为调相和。两首《钗头凤》成为千古爱情名篇。末句“春风一叶”,化用南朝李煜《渔父》词中的“一棹春风一叶舟”句。《渔父》一词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理解了这两点,竹枝词后两句的深处含义读者自然会心领神会了。
    《黟山竹枝词》是徽州文学苑中一奇葩,它在明清时代曾散发出沁人芳香。虽然只是文人之作,但出自民歌的渊源、反映现实的题材、琅琅上口的诗句又决定着它是民众文学的一分子。百年过去,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去刻意写作《黟山竹枝词》了,但近年的几次“黟山诗词笔会”,其中不少四言绝句,却还能隐约渗透出当年《黟山竹枝词》的艺术风格和写实特征。特别是如今的徽学研究专家,他们的诸多论文中还不时引用几首《黟山竹枝词》,以佐证其观点与见解,以增添其文章之说服力。
    这就是摇曳多姿的《黟山竹枝词》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