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方言的古汉语色彩
黟县方言有明显的古汉语痕迹,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依据之一就是词汇方面,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音古意字(词),这些字(词)大多数不在现代汉语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之列,成了冷僻字;或者有的字,比如“听”字“短”字,其古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而在黟县方言中却依然“活着”。兹列举一二,以飨同好。
莳(shi第四声),移植,栽种的意思。“庐下莳杂花。”(王夫之《小云山记》)如:他今天去莳田了。莳田,就是栽秧。
塍(cheng第二声),本义是田间的土埂、小堤。“(鼠)始成,有毛肉而无骨,其行不能过田畻。”(晋干宝《搜神记》卷七)如:他扛着锄头在田塍上走。
趖(suo第一声),躲避、开溜的意思。这个字是很形象的,极有表现力,表面上坐在那里,但是偷偷摸摸地逮着机会就开溜了。如:他喜欢偷懒,大家一干起活来,他就趖掉啦。又如:讲起来那人和他还是亲戚,他家出事了,那人立刻趖得老远去了。
奅(pao第四声),1.表示说讲大话、吹牛不靠谱的意思。如:这个人太奅了,不能信。奅,最早指山洞、空穴,用来形容大而不实的意思,《扬子·方言》中,解释这字的意思是“以大言冒人曰奅(以经常说大话骗人称之为奅)”。2.形容一种变大的形态。如:这件羽绒服穿起来太奅啦,人显得好胖。
瘖(yin第一声),表示寡言少语、不善言说的意思。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用是更乐瘖默,思与木石为徒”,苏辙诗句“年来效瘖默,世事慵讥评”,“瘖”都是沉默、不讲话的意思。如:这个人真瘖。黟县方言中说“瘖”时也可以说成“瘖□(音同黟县话‘冻’)”或者“瘖丝丝的”。如,把平时说话很少的人称作“瘖□(音同黟县话‘冻’)哥”。
滗(bi第四声),表示把渣滓过滤出来,把渣滓挡住的这个动作。《汉服虔·通俗文》解释为“去汁为滗”。如:赶紧把中药滗出来喝掉。
搲(wa第一声),表示用手抓东西或器具舀东西的意思。如:小时候我们经常搲别人家的番苕吃。又如:他能力非常强,最近被另外一家公司高薪搲走了。
灒(zan第四声),表示液体受到外力向四处溅射的状态。如:你怎么倒水不能慢点啊,灒得一地都是。
畀(bi第四声),给与。如:“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鄘风·干旄》)。在家乡话里,“给”“把”做介词使用时,用法比较灵活,有多个意思,它们都是用“畀”字代替。如:你先畀自己的事做好再讲。此处“畀”相当于“把”。又如:他畀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此处“畀”相当于“给”。
喇(la第四声)天,自夸、夸口的意思。黟县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好匠不喇天,喇天无好匠”。意思是好的工匠是不吹牛的,而喜欢吹牛的往往是匠艺一般般的。用来讽喻那些喜欢说大话的人。黟县话谓一个人说话不中听或者一件不好的事被人言中,就说:“你是一个不喇嘴。”
听(此处音同黟县话“屉”),任凭、随意的意思。如:你自己决定吧,听(音同黟县话“屉”)你是今天去还是明天去。
短,拦截的意思。明代徐伯珠《贫富兴衰记》里有:“看他穿的布衫、靴子、帽,则怕有短路的。”此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仍是常用字,但表示“拦截”这层意思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而在黟县方言中还有。如:那个小偷在村口被两个人短着了。
货色,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义项,表示对人的蔑称,含贬义。“当初只指望半子靠老,如今看这货色,不死不活。”(《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在黟县方言中,常常用这个词指代不值得尊重的人。如:那货色,大家都不愿跟他打交道的。
春上,指春季。“今年春上,弄了一个筹防局的小馆地,一个月只有六吊大钱。”(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类似的还有把冬季说成下冬。如:这一对老夫妻,真勤快,春上还捉了一只猪仔来养,到下冬就杀了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