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与黟县桃源村
祁门县有武陵源,距黟县渔亭几十公里,为祁门县首任县令吴仁欢卜居地和吴氏宗族世居地;渔亭位于漳水汇入新安江上游横江的交汇处,溯漳水而上可抵达黟县盆地和县城。
漳水水清景美,从渔亭缘溪而上,潭湾相连,两岸青山桃林。可遇石门山,山高谷深,悬崖峭壁,上下一线,山下有潭,曰“金钟潭”;山腰有洞,是为“桃源古洞”,自古为黟县通往外界的交通要塞,现题为“桃源洞”,惜在1957年古道改建为公路时有损毁;过洞即见村居,屋舍俨然,昔为桑竹相种,鸡犬相闻。再遇龟山,山下深潭,名“浔阳潭”,潭边有巨石,名“浔阳台”,相传李白尝钓于此,又称“太白钓台”。又行进不远遇岱山,山上有金牛洞;转而出山,豁然开朗,可见一个偌大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闭合围绕,黟县古城位于盆地中心,周边是阡陌村居,沃田炊烟……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创作有不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开篇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黟县自古别称“小桃源”,南唐许坚写有《入黟吟》之诗,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在黟县的林沥山麓有陶村,古称“柏墩”,弘治《徽州府志》记其:“里名靖节,社名五柳”,居住的陶氏为陶渊明的后裔,传有《陶氏宗谱》等;在黟县西武乡赤岭村有陶氏宗祠,其上厅有柱联:“瓜瓞衍唐封,栗里淳风绵世德;衣冠隆晋代,柏墩佳气蔚人文。”
我写了以上内容,无意要证明黟县就是《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它目前确也被多地所争,举凡湖南省桃源县、湖北省十堰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河南省内乡县、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江西省山南景区等,多达二三十处。其实就我的看法:《桃花源记》本是文学作品,它或许真有一个原型地,更或许有许多个原型地。艺术是对现实的升华,这是基本道理,大可不必太执拗较真。我想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底色是农耕文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场景与氛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最为钟情和向往的地方,“美如武陵之桃源”是一种意境和钟情,是所谓志在:入世出仕以治大同天下,退而致仕以乐桃花源地。恰在中国,相类于“桃花源”的地方还真不少,足以让人寻觅与流连,黟县桃源村就是一个典型。
桃源村是一个行政村,隶属黟县渔亭镇,位于从黟县渔亭缘漳水而上的两岸和周边,辖有9个自然村,其中,英川、石门坦、栈阁岭、大川等四个自然村正镶嵌在桃花源长廊两侧,浔阳台和桃源洞也在于此,十足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小桃园”的第一门户就是桃源村。
盛世修志。近十几年来,作为徽州文化核心区的黄山市,已经编修了大大小小上百部村志,《桃源村志》应势而生。
披阅《桃源村志》,体例规整、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既记述了该村的区域历史、文化与现实场景,是为一个志书应有内容和成绩,且搁置不论,谈及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该志为我们实态展示了当下还存留的原生态“桃花源”胜景:记述了该村境内的山峦、溪流、岭洞、坞坦、林木、茶园、耕地、亭台、古道、古桥等,它们自然完整,相映成趣;记述了一个个传统村落里保存有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举凡古塘、古坝、水口、民居、祠堂、牌坊、石刻、庙宇等,展现的是古“桃花源”的村居与景物;记述了仍在传承着的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凡节令习俗、人生礼仪、乡俗惯例、祭祀庙会等,皆归属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类,显见的是古“桃源人”古朴雅致的淳厚民风与山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之习俗;记录了许多土特产品和经济业态,举凡有栈阁岭石墨茶、青岭山富锌茶、英川菊花、英山豆芽、传统砖木石“三雕艺术”的开发、民宿客栈等业态发展等,是为传统经济与文化的当代再生发展情况;志中制作有许多反映桃源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格,诸如《桃源行政村主要数据统计表》《桃源村各组税费改革前后对比》《桃源村农业科技含量统计表》等,多以2020年4月的统计为计,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本身亦作为了文献;挖掘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料,举凡有歌谣《男女对歌》《好人家》《十送郎》、民间故事《金牛洞的故事》《岳飞斗秦桧》《石墨茶的传说》、桃源人创办的报刊、谚语、歇后语及古今诗词、文赋、楹联、艺文等,深切透露了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尤其收入了大量配合场景的历史与当今实态图片,着实精心,尤其一幅1957年拍摄的桃源洞照片,弥足珍贵;等等。读罢该志,让人觉得是被领进了一个21世纪版的“千年桃花源”之境,从中吹拂了一股古徽州“东南邹鲁”之风,感受到氤氲古黟“礼仪之邦”之气,其所立体展示的桃源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趣相成,浑然一体,活脱脱是中国人骨子里向往和痴迷的尚美画卷。
村志的编修难,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不易啊!它们是零星散落在民间,编纂者要凭之以记、采之以显、归之以类、叙之以文、汇之以集,每一步都着实要有一番卓越功夫和深厚功底,背后还要有情感和志趣来支撑。
桃源村人有情怀、有担当啊。早在2018年,村两委就成立村志编写领导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发动了全体村民,令人钦佩;而村志的主编交由汪荣贵老先生来担任,人选不二。
汪荣贵是桃源当地人,世居黟县石门坦,出生于1945年。他曾在家乡担任过民办教师和生产队会计;曾参军入伍;曾在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学习;曾在原徽州地委党校任教;1982年以后在中共黟县县委党校工作,先后任教员、教研室主任、副校长、第一副校长,直至2005年5月退休,职称是高级讲师。在工作期间,他参与编写过学术专著,发表有学术论文;退休之后,更是勤笔不已,编写有25万字的《渔亭镇简志》,出版有《古镇渔亭》一书。汪荣贵先生的功底和情怀,秉承有传统徽州人的素质与情操。
我是1983年安徽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工作的第一站是在中共绩溪县委党校;1984年8月调到原徽州地委讲师团,专职从事社联工作,后担任黄山市社科联秘书长、副主席等;2000年6月调到安徽大学工作,至今。追忆我与汪荣贵先生的第一次交往,当在1985年5月,在徽州地区社联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徽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我得知黟县县委党校有一位搞哲学的前辈,遂相识,之后一直深有交谊。
2021年11月4日,安徽省徽学学会年会在黟县召开,我作为学会的副会长,上午,在大会上作了一篇《乡村振兴的徽学担当》主旨报告;下午,与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志翔和黟县方志办副主任盛祥贵一道,考察桃源村、三川村等。先到石门坦,看望汪荣贵老先生。多年未见,彼此都十分激动。先生精神矍铄,踌躇满志,送了我两本他自己写的书,然后告知正在写《桃源村志》,嘱我在定稿后为之序。深情与厚爱,我虽有惶恐,却不敢辞。适2023年12月,汪老先生打来电话,发来了书稿。我处之以敬,拜读再三,写了以上文字,惶惶不安,汗颜敬上。为桃源村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