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秧门

作者:舒铭华 发布时间:2024-10-25 08:21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微雨春时曾少落,

夏风必把槿花催。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位高卷裤管、德高望重的老农焚香祭土,村民敲锣打鼓,他仰头喝下一杯开秧酒,然后神采饱满,走到田中央弯腰动作娴熟敏捷地栽下第一行秧苗……原来这是皖南地区黟县西递村的村民正在古村落后边溪举办颇有仪式感的“开秧门”活动。

这也使我想起儿时家乡山村立夏“开秧门”的一些传统习俗。

谷雨之前茶农忙于采茶。清明刚过,气温陡然上升,乍暖还寒,茶山一垅垅的茶棵新苗葳蕤,采茶的村姑每天肩背一个扁形竹篼,这竹篼是专门请篾匠定制的,形状稍扁,上口椭圆,腰肚鼓凸,大竹篼高约五六十公分,小的约三十公分,青篾编织,十分精致。

竹篼是家乡农民常见的背物器件,上口两侧系背带,背在肩上不勒人,随时可以放在平地、茶棵地、斜坡地,很稳当,不会倒。而且竹篼的肚量大,记得我小时候也常背着它打猪草、拔水笋、寻野蕨哩。

话说过了清明便是谷雨,然后立夏、小满。村民要采摘山野路旁的嫩绿艾叶、糯米藤叶等做“立夏粿”吃,寓意夏季保持旺盛的精力。吃了立夏粿,家家户户就开始谋划春耕的事了。

小时候听父辈常谈起,徽州农村对春耕生产非常重视。首先一户户须选上等的种子浸谷种、打秧苗。等到嫩绿的秧苗一畦畦出齐了,就要犁、耙、耖田准备插秧了,而此时有一项重要的节令仪式“开秧门”是少不了的。

“清明浸谷种,谷雨下齐秧,小满插田到处忙。”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开秧门”的仪式非常讲究。农户家中要在小满和芒种前后择一吉日插秧,天未亮东家请来帮忙插秧的人便早早来到秧田拔秧,首先要由当家人或村中的老农或莳田高手先下田,选定“门向”拔出第一把秧,扎好;随后众人一个接一个,按照当家人拔秧的走向,下田拔秧。

秧苗拔好后,才回家吃早餐。要先吃“锡格子茶”(黟县过去用锡制器皿盛装点心,一般为四格,装上四样糕点,子为五香茶叶蛋,茶为盖碗茶),再吃早饭,有干饭或稀饭,有的地方早餐须吃干饭,菜要八大碗,目的是有力气干活。同时东家主人还要焚香点烛,祭土地神,饮开秧酒。插秧时也是当家人先下田,从田中间先插一行或数行,俗称“打行”;其他人后续以此为行距标准,分别在左右两边插秧。中途东家还要购置点心送到田间供插秧的人填肚子,意在拜托大家尽心尽力,而不磨洋工,胡找差事。到了晚餐,东家要置办酒宴,请莳田的、犁田技高的人坐上席,其余人依次入座。

“早稻不过夏,晚稻不过秋。”说的是双季稻栽植季节,立夏之前早稻就必须下秧。“开秧门”是一件极其隆重的农事节令,现今一些偏僻的乡村还保留此习俗,只是形式、环节和侧重点不大一样。每年插秧、割稻子,各家各户亲友相互支援,东家款以酒肉招待帮忙的邻居亲友。

由于黟县历史上地处深山区,地少山多,在县城平原地区农村以水田为主,过去农民以种粮食为主,因此他们非常看重水稻种植,且把握好种田的时机,丝毫不得马虎从事。同时农民深信“秧好一半稻,禾壮半年粮”“小满栽田家把家(方言意为极少数,只有一两家),芒种栽田普天下”。农民深信要想一年有个好收成,栽好秧苗是第一步。

“开秧门”这一习俗,表达了旧时农户郑重慎待粮食,祈求丰收年成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如今县城等平原地区已经实现了插秧、割稻机械化,“开秧门”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农事活动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农村这一习俗虽然已经消失了多年,但皖南古村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最佳旅游乡村,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的西递村每年开春都隆重举办“开秧门”活动。这一天,村民着节日盛装,按照旧时仪式和内容举办插秧比赛,还开展抓鱼、抓鸭、赶猪、推独轮车等吸引年轻人及游客参与的寓教于乐、互动表演活动,借此开展旅游促销,做大做强全域乡村旅游品牌。

“开秧门”这一古老的农事习俗几年前已经被当地的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弘扬传承。开秧门虽已渐行渐远,但它凝结着乡里乡亲的聪明智慧和殷切祈盼,寄寓着来年粮丰仓满,生活幸福,乡村和美,绿水青山,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品牌响亮,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桃花源,走进古民居,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