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报送

深闺碧玉有“洪星”

作者:吴孙民 发布时间:2022-04-25 16:44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如果把黟县西递、宏村比喻成大家闺秀,那么洪星乡则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天生丽质”的原味风景,天然去雕饰的恬静,恰似一株深谷幽兰,芬芳在绿水青山间,浸润着整个黟西北。

洪星是黟县西北部乡镇,山高林密,峰奇峦秀。从县城驱车出发一路向北,公路依着山谷,盘旋曲折,像一条玉带,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俨然一方世外桃源。首站抵达的村落是洪星乡红光行政村下辖的墩上自然村,村庄建在清溪河对岸高坡上。这里历来为吴氏聚族而居,明代建村以来,吴氏族人就在这里开山垦荒,择地扎基,竖造而居,分门立户,安居乐业。

人们常说,了解一个村历史,读懂一座村故事,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去村史馆。红光村史馆恰恰落在墩上,为到访的游人打开了一扇洞察历史风云的门窗。村史馆占地300余平方米,两进三开间二层楼,由墩上村原吴氏宗祠改造。展馆分为村史村情、历史沿革、人物介绍、实物展、党建等部分,内容丰富,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红色文化基因,透过馆藏所呈现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直观、真实地感受到红光村在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深刻印迹。

红光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积淀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红光村曾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战略转移时的补给站。当时,红军行至美溪口兵分三路途经红光、方坑等村庄,越过方家岭、钓鱼岭、直抵县城西北,进入黟县中心地带进行敌后活动。1948年,新四军皖浙赣支队主力及前进工委机关580余人从这里出发,向皖浙赣边挺进展开激烈斗争。村中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聆听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仔细观看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穿越历史的图片,仿佛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血战到底的烽火岁月,每个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

来到红光村之前,听说村里有只美丽的“金凤凰”,早年从遥远的贵州福泉县飞进这座穷山僻壤山村筑巢垒窝,让不毛之地华丽蝶变,她就是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这次来到红光虽然没有见到已担任乡党委委员的她,但是通过在村史馆看到她先进事迹介绍,以及后来在徽州大剧院内观看大型现代黄梅戏《有凤来黟》后,进而加深对金玉琴的了解。因为这部作品是以她为原型改编创作的,在红光村,金玉琴为了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她胸怀大局、一心为民、助人为乐,就像大山中的那盏永不熄灭的红灯,照亮着山乡百姓。

站在海拔400余米的山巅上,殷正龙望着一片片绿油油的香榧树密布在大小山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喜人场景,始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这些漫山遍野的香榧树可是长春村农民的“摇钱树”。如今拓展农民精致农业的增收致富途径,相信农民今后在家门口就直接能摘得“黄金果”,再也不用远离家乡出去打工了。

离开了马坦,驱车直接进入联光村。刚入村口,水口林处那片茂密的枫杨林由绿变黄,像涂抹过黄色颜料,闪耀着金灿光彩。密林底下,一幢青砖黑瓦徽派门楼拔地而起,古朴精致的建筑风格平添岁月的厚重。门楼正反面上方分别镌刻有“联光村东边河”几个遒劲大字,粉墙黛瓦与金黄色树叶交相辉映,色彩斑斓图景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联光村古名“东边河”,因河流东边河横贯全村而得名。从水口处沿着公路往前走50米就到了村里,村庄坐落在山坳里,群山环抱,竹林成海,一弯潺潺的清溪河水穿村而过,清一色黑瓦白墙民居鳞次栉比矗立沿河两岸。宁静山村,没有任何嘈杂,村里青壮劳力出工在外,留下一些年长者在家看守着门户。看到这么多人一下子从山外涌进来,村里顿时沸腾起来,一些老人更是喜出望外,从老屋内蹒跚走出,支起板凳端坐在家门口话着家长里短,追忆着东边河那些似水流年的往事。晚秋季节,深山里的东边河山货熟得比较迟,有的刚刚颗粒归仓,玉米、香榧、板栗、黄豆、辣椒才开始搬上晒台。农家庭前院后的晒场,红似火,黄赛金,白如雪的谷物,五彩交织、鲜艳夺目,晒得热火朝天。没有人为打造壮观的原味风景,自然令人比较喜欢,不少游人端着手机,站在不同位置,从各种不一样角度,记录着村落徽州里原乡烟火温暖,感受着内心宁静与美好。

游走黟西北,青山悠悠,重峦叠嶂,一路星光璀璨。猛然间发现,在秀美的山间,洪星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深藏闺中。这里岁月悠长,既有宁静的乡野和那些鲜为人知、未被发掘的绿野仙踪,又有着淳朴的人间烟火气,安放植根于内心深处乡土情结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