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焕发活力新生
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悠长记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黟县加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把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历史底蕴与旅游、康养、教育、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康养、农业创意等业态产品,承载历史的传统村落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黟县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新路径新方式,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黟县样板”。
连片保护 留住乡愁古韵
又到秋韵浓时。雷岗山下,南湖岸边,月沼水畔,古巷深处,学生们用画笔记录眼前的历史韵味与自然美景。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优秀代表,宏村以独特的村落格局、建筑风格,成为全国各大美术院系的写生基地。
南宋时期,汪氏一族迁至雷岗山下,开凿水系,选址建村,聚族而居,薪火相传。如今,宏村以举世无双的人工古水系、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被世人赞为“中国画里乡村”。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民间收藏的国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2000年,宏村、西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重要发祥地,黟县完整保存有1684幢明清古建筑,拥有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级传统村落,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成为解读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厚重教科书。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黟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12字方针,加强传统村落历史风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
立足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优势资源,编制完成《黟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分区保护利用规划》,出台《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黟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黟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黟县历史城区房屋维护修缮流程》《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部门联席制度》《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专家、联络员制度》《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建设督查制度》等文件,加强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
针对传统建筑常见病害、威胁因素,编制《黟县传统建筑抢救工程指南》,健全乡村风貌管控机制,加强徽派民居建设管理,规范村民新建、改建房屋行为。建立健全44个中国传统村落村规民约和负面工作清单,并与古民居使用人或所有人签订责任书,加强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平衡好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全面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先后修缮光裕堂、咸宜堂、志诚堂,实施西递、宏村蚁虫综合治理和西递、宏村、南屏、郭门等7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消防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对全县527幢历史建筑建立三维数字化保护电子档案,以数字赋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
开展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整治,将传统村落作为“微改造、精提升”重点,修复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驿道、古水口、古桥、古塔、古井、古亭等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体提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完善房屋居住功能,全力保护和恢复村庄肌理、古村落的记忆空间和历史肌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满足人们休闲度假康养旅游需求。
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节庆、乡风民俗等活动,成功申报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规模宏大、内容和价值丰富、保护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全省率先推出传统村落数字导览,通过文字、语音讲解、图片展示等集中展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黟县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留住乡亲。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全县基本处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范围之内。
活化利用 点亮古村烟火
原住民是传统村落特有民俗、技艺、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首先要“保护”原住民,让他们在传承发展中共享村落保护成果。
近年来,黟县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基础上,全力打造“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独特IP,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增强保护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聚焦传统村落特质,激发产业活力,出台《黟县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成立县“两山”转化公司、乡镇振兴公司、村级强村公司54个,探索各具特色的村落保护利用路径,推动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传统村落风貌管控,探索推广“席地而坐”“金边银角”“城不见土”“大景区·花满城”“一村万树”等乡建行动,首创乡村建设“十不准十提倡”、首建和美乡村建设导师团,推动全域4A、景区5A、镇景村一体化。
立足传统村落资源禀赋,通过系统开发,准确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提高村庄核心吸引力,构建产权共有、发展共享运营模式,形成以宏村村、西递村为代表的旅游村庄运营。
发展传统村落优势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思路,构建产业引领、特色发展的运营模式,形成以石亭村、塔川村为代表的民宿特色村,以胡门村、汪村村为代表的“五黑”产业村,以星火村、深冲村为代表的工程带动村等特色村。
依托传统村落项目主体,通过做活“主体带动+公司配套”运营合作,创新“项目主导+公司运作+利益共享”运营模式,形成以丰梧村、塔川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服务村,以兰湖村、佘溪村为代表的主体联动村。
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为实施路径,遵循“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原则,优化入市流程,通过“两山”转化平台,吸引优质资本投资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三产融合、村民增收。
黟县整合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坚持“五微”理念,将乡村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生产生活与休闲度假深度融合,打造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示范村45个,探索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独特人文景观有序保护与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带动特色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2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841.7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达58个,占比87.9%。探索闲置农房租赁、空心村流转、国有资本合作,试点推广基金村落,创新“两山”转化路径……黟县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方式,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黟县样板”。
不久前,黟县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溪河畔话振兴”系列活动,现场发布《黟县和美乡村建设白皮书(工作指引)》。其中,乡村建设中的道路建设、村容村貌、公共空间、农房建设、田园风光、通讯网络、数字乡村、村庄亮化美化等建设标准,均逐一明确。
以“田园底色”浸润村庄、以“艺术手法”点亮村庄、以“美丽经济”唤醒村庄、以“幸福安居”蝶变村庄的示范样板,共同建设全域美“画里乡村”、时尚范“国际乡村”、高品质“和美乡村”,黟县传统村落正以“活态生活画卷式”呈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创新创意 照亮时代脉动
谁不说俺家乡好!近期,黟县部署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传统村落保护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传统村落的美好点滴,进一步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徽州传统村落是一个多系统、多元素、多业态融合的综合体,在选址布局、人居理念、耕读文化、生态智慧等方面都发展到了较高形态。如何在保护利用中,将村落风貌、现代元素相结合,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时代内涵?
黟县创新文化基因当代表达,深化一村一定位、一logo、一产业、一故事,推动传统村落与度假、康养、摄影、研学等融合,涌现一批创意、民宿、康养、研学、写生、摄影等业态产品、主题村落。
在西递村,泊心云舍·明经园利用徽派院落、明清老宅,打造徽风流韵、清新雅致的徽州民宿,每个设计细节都彰显徽州元素,提升游客对徽文化和田园生活的深度体验。
以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为载体,黟县成功打造泊心云舍、驿境客栈等一批精品“黟宿美居”,规范发展民宿1070家,形成全域乡村民宿集群发展态势,获评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
黟县民宿经济迅猛发展,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900个,间接带动2万人就业。增加村民、村集体经济收入,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聚宝盆”、农民增收“摇钱树”。
在湖田村,田禾农庄租用闲置多年的胡氏祠堂,加以修缮,增加康养、休闲功能,依托周边水田、河道、青梅园等资源,打造集康养、农文旅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发力康养新赛道,推进“传统村落+康养”深度融合。黟县坚持“以保促用、以用推保”,依托村落、生态、文旅等资源叠加优势,以康养产业激活传统村落“一池春水”。
黟县康养行业加速集聚发展,已落户英迪格、金普顿两大国际品牌酒店,引进新加坡悦榕庄、景域帐篷客、未晞园等高端特色度假品牌,龙江文旅、域见未来、大塔川综合体等休闲度假康养文旅项目加快推进。
在丰梧村,以传统村落辐射带动周边,串联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不收门票的景区村庄,通过村企共建共享、数字治理、庭院经济等,建设创意乡村。
统筹传统村落及其伴生资源,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黟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破解利用传统村落发展产业方式单一问题,以新业态带动传统村落振兴发展。
立足独有资源禀赋,黟县传统村落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展成为集文旅、休闲、娱乐、文艺创作为一体的新型创意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云贤研学基地盘下碧山村几近坍塌的石狮祠堂,经修缮后,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授课,动态展示非遗技艺。
两家基金公司为传统村落自然、文化IP所吸引,在潭口村、塔川村注册落地,盘活闲置村落、民居,招引高端服务业进驻,助力乡村振兴,在全省开基金落户乡村先河。
黄山拜年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盲盒玩法创意用于蔬菜销售,流转土地实施“萝卜计划”,打造碧山乡村共建试验场田园综合体,以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宏村、西递已成为中国十大写生基地之一。现有写生基地112家,写生基地群6个(宏村、屏山、西递、南屏、碧山、关麓),年均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与千余家院校、画室建立合作关系。
古典与新潮碰撞,艺术与生活交融,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共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主客共享的幸福家园,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