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联建,文旅“红”村有新招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大同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场跨越六百年的守望在此定格——宏村村党总支书记与大同村党总支书记在《大同村—宏村村生态补偿方案合作协议》上郑重落笔,安徽省首个村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正式诞生。

在《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下游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与上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示范村大同,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为准则立下契约:
当大同村高竭水库地表水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标准,宏村将支付1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源涵养、水土流失防治及黑麂等33种珍稀物种保护。
当日,“黄山绿满江淮”协会共同与会,标志着第三方协调监管机制正式嵌入。宏村镇领导、桃花源基金会及九龙峰保护区代表的注视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基因首次在村级土壤扎根。
一、组织筑基,从“涣散后进”到“共治联盟”
大同村的蜕变始于党建联建的“制度破冰”。2024年初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后,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迅速启动:第一书记驻村“把脉问诊”,包村领导常驻一线,选调生扎根助力。
村党总支以“党建+信访”“积分+调解”破局,累计化解邻里纠纷13起,A级以上信用户占比提升至70%。环境整治、防火防汛纳入积分评议,党员走访86次解决道路硬化、河磅修复等难题。
宏村镇党委以“四把钥匙”构建共治骨架。成立宏村片区联合党委,镇主要领导任党委书记,六村书记为委员,形成“上下贯通、同向发力”格局。
宏村与际村、大同与雉山、塔川与星光签订共建协议,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领域合力破题。“小宏领”创客联盟串联民宿文创人才,3期“乡创客”沙龙汇聚发展智慧。

5月2日,游客乘坐滑翔伞欣赏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田园美景。
宏村党总支书记汪红伟坦言:“过去各村‘自扫门前雪’,现在联合党委让强村弱村成了发展共同体。这次生态补偿签约,正是组织联建结出的硬核果实。”
此次签约确立临时协商小组机制,黄山绿满江淮作为第三方全程参与。“党组织引领我们前进,分散的村落拧成了一股绳。”大同村第一书记朱正勇的感慨印证组织联建的实效。
经过一年的党建联建发展工作,朱正勇指着积分公示栏说:“通过‘党建+积分’,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去年化解13起纠纷,信用户超七成,组织强了人心就齐。”
二、机制创新,从“跨省样板”到“村级实践”
宏村与大同的生态补偿协议,是新安江流域“对赌”模式的村级实践。核心内容清晰:大同村因保护高竭水库水质及下游生态安全(涵养水源、保育33种国家保护动物),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后获得宏村10万元资金补偿。

补偿资金定向投入,大同村须将其专用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涵盖农村环境整治、水源林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双方共建资金监管制度,定期检查审计;宏村有权监督使用情况,大同需提交详细报告。
“若发现违规,甲方有权暂停或扣减资金。”刚性条款呼应新安江模式逻辑。黄山绿满江淮作为独立第三方,将定期评估生态成效。
大同村的生态底气来自科学守护。村党总支实施“生态立村”战略,组建5人专业巡护队,布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
“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示范村”授牌成为国际认证、与绿满江淮共建生态联盟,落地同济大学‘源溪山房’设计、太古‘消碳庄园’,生态红利正在释放。”朱正勇展示着保护成果,“生态红利正源源不断释放”。
三、产业共兴,从“单向输血”到“联动造血”
生态补偿绝非单向输血,而是产业共兴的起点。在联合党委统筹下,“强村带弱村”行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过去的实践中,大同村已经开始以党建联营撬动资源。盘活旧水电站、老旧村室,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黄山宏村森林来信然趣酒店,预计年增集体收入15万元;与星光、塔川联营改造闲置公厕打造的“塔川文创咖啡馆”,按年营业额20%分红。
主理人孙敏是宏村村推出党建联建的人才,他坦言:“咖啡馆的定位是‘乡村田野咖啡+文创展示’,让游客在稻香与咖啡香中感受诗意栖居。”
孙敏认为,塔川绝美秋色一直被人称道,这里有乌桕红叶,梦幻粉黛,金黄麦浪,在这样的美景中修建一家咖啡店,既合适又浪漫。
“‘塔川咖啡’也是我在宏村的第十家咖啡馆,这里我打出的创意是‘你的诗和远方,只差一杯咖啡的距离’,无论是在装修风格和咖啡种类上都尽可能地与在地文化相结合,希望更多游客能在这里赏景放松,小憩一下。”孙敏说。
从风景到场景,变的是玩法和体验,不变的是对高质量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追求。塔川通过创新创意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非遗文创、乡村美食、乡村集市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随时节而变,实现四季“圈粉”。
如今,宏村主理人孙敏,大同村、星光村与塔川村共同享受塔川咖啡的收益,在扩充村集体业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强村带弱村”的发展规划,更为黟县的全域旅游增光添彩。

近年来,宏村片区党建联建工作中,联合党委一直发挥文旅引擎作用。牵头成立徽黄艺堂公司,整合片区写生资源;联建六村共创“宏颜知己”茶饮品牌,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为基开发8款产品;2024年宏村片区村均集体经济突破290万元,同比增长28%,印证“造血”能力跃升。
不仅如此,宏村镇为拓宽集体经济收入路径,通过联建的黟县旅途体育有限公司强村公司,引进单车项目,通过共享电动自行车链接宏村、卢村等镇域各大景区,目前盈利30余万元。
对于此次签约,大同村和宏村村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不仅热望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更希望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注脚。
朱正勇抚过巡护记录本,他说:“生态补偿不是施舍,是给守护者尊严。这笔钱将用于扩建巡护站,让黑麂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更安全。”
汪红伟望向南湖:“宏村年接待游客数百万,水质就是生命线。这10万元是下游对上游守护的致敬,更是产业链安全的投资。”
夏日炎炎,九龙峰的山风掠过水库监测点,巡护队员的记录本上新增一组Ⅱ类水质数据。
从新安江跨省补偿到村级横向联动,从大同村软弱涣散的旧貌到联合国示范村的蝶变,一条以组织力激活生态价值、以契约精神守护绿水青山的路径在此贯通。
当10万元补偿金锚定水质标准,当咖啡馆的分红注入联建村账户,当巡护队的脚步惊起黑麂的身影——这场深山里的签约,正在重新定义皖南山水的价值。
在环境日的特殊节点,宏村与大同用实践宣告:生态保护的刻度,终将在上下游的共担共享中,量化为乡村振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