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54056/201703-00085 信息分类: 其他文件
主题分类: 其他,其他,通知 发文日期: 2017-03-14
发布机构: 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7-03-14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政办〔2017〕13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黟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3-14 17:09 信息来源: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推进黟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7314日    
 
关于加快推进黟县全域旅游发展的
实施意见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是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关于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皖旅改〔20162号)、《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黄政〔201573号)、《关于加快推进黄山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黄旅指〔20170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推进黟县全域旅游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业态整合、全产业融通、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时间、空间上全贯通,提升黟县旅游的影响力。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推进旅游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国际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战略目标,以旅游+”为主线,以推进全域旅游为抓手,加速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融合的业态体系,促进旅游体制改革,着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丰富新内涵、打造新形象,推进大景区建设,力促旅游扶贫脱贫,在发展大旅游上实现新的突破。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逐步将黟西北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至2020年底,全县游客接待量达到2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入境旅游接待9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335万美元。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旅游发展规划。从黟县全局和整体出发,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县情实际,与农业、文化、遗产、交通、土地、环境、城乡、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规划进行衔接,开展全域旅游研究定位,实施旅游合作、信息共享、营销互补、服务互助、资本共用,贯彻全域、多点、成链的理念,科学编制《黟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加快北直街综合改造,建设怀旧主题休闲街区,发展古城旅游;以特色小镇、旅游小镇建设为主要内容,带动西递、宏村核心景区提升;推进关麓合作项目,启动帐篷客酒店建设,辐射带动西武片区整体开发;以红色游、生态游为主题,做大黟西北乡村旅游蛋糕;深度发掘洪星乡、渔亭镇旅游资源,适时修复渔亭古街、古码头,开发洪星杨树湾、方坑民宿群,争取实现两乡镇旅游产业零突破,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整体格局。
(二)深入实施“旅游+”。实施旅游+生态,突出差异化方向,强化业态植入,打造石林花海观赏景区、塔川—木坑森林公园度假景区、卢村田园人家休闲景区、屏山写生艺术体验景区,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产品。实施旅游+文化,提升百佳摄影点建设水平,继续举办摄影大展、乡村音乐节、写生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开发摄影、写生等系列文化体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实施旅游+体育,继续办好山地车系列赛、徒步露营大会等品牌赛事活动。加快黄山168”(黟县段)等项目建设,提高滑翔伞基地、房车营地运营水平,丰富体育旅游业态。实施旅游+农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精致高效农业,扶持有农优质粮油等生态农业示范和蓝莓采摘、花海体验等休闲农业典型。尽快启动南山小镇项目,加快实施五溪山茶文化园项目。实施旅游+工业,瞄准旅游消费市场,鼓励桃源食品、金星工艺等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绿色食品饮料、旅游商品产业。实施旅游+摄影,发挥宏村艺术小镇品牌优势,加快与中国摄影报社、中央财经大学合作,开发创新型摄影+旅游互联网平台,为影人和游客打造一站式的智能服务系统,实现拍、展、住、行、娱、购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体验产品和服务。实施旅游+休闲,西递景区要结合后边溪田园风光打造,开展菜园认领、时令果蔬采摘等游客参与型项目,确保8月上旬成功举办第二届西递音乐节。常年开展徽州传统婚礼私人定制、音乐派对等活动。石林景区要围绕爱情主题,打造石林花海世界,完成山顶滑道、入口靶场、府均滑草、溜滚球等参与性项目。塔川景区要加快与天语和声合作,开发塔川夜叶枫情夜游项目。宏村、南屏景区要利用南湖书院、叶氏支祠开发国学研学游,力争申报省级研学基地。实施旅游+扶贫,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要继续抓好丰梧、石印旅游扶贫项目,牵头抓好杨林旅游扶贫村工作,力争年底前杨林村顺利出列。
(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积极谋划黟县-渔亭南向快速通道,高标准建设县域骑行系统和黄山168”徒步系统,逐步构建公路—骑行—徒步三位一体的快旅慢游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厕所,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景区景点标识系统,提升旅游导览功能。建设黟县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4A级以上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饭店、民宿客栈、特色餐饮店等免费wifi全覆盖,提升公共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实施自助旅游五个一工程,开通黟县全域旅游微信公众号、制作黟县全域旅游导览图、手绘黟县摄影旅游导览图、编制黟县自驾游手册、制定民宿度假旅游攻略,提升服务功能。开展诚信菜单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创建一批旅游标准化服务企业。
(四)支持旅游企业做强。激发多元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培育龙头旅游企业。重点扶持徽黄旅游集团,加快徽黄旅游集团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落实“1+4+N”合作方式,继续加强与途家、景域、淳璞、天语和声等业内优秀企业合作,主动对接国内外有影响力,有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力争2020年成立10家合资公司,努力把徽黄旅游集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旅游企业。引导京黟公司通过引资、合作、扩股、整合等形式完成资产重组与股权变更,实现二次创业。积极鼓励县内其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在财政金融、项目建设、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景区提升、酒店提质、商品创新、人才优化。
(五)强化旅游品牌宣传。围绕世外桃源、画里乡村品牌,持续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整合政府和企业各类营销资金,在稳定传统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网络营销、活动营销、联合营销和自媒体营销。开发适合游客体验、参与的私人定制产品。围绕高铁、境外等重点市场强化品牌宣传。细分目标市场,拓展营销渠道,实施精准营销,加大500公里以外城市圈的营销力度,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创新旅游宣传和营销策划,积极运用政企联动、行业联合、媒体联手、网络平台等营销方式,突出网络营销,策划开展品牌提升系列活动。扩大摄影大展、山地车系列赛、乡村音乐节、写生艺术节等赛事活动影响力。强化与知名媒体、网站、电商合作,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黟县世外桃源、画里乡村旅游形象宣传。
(六)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遗产地保护、文化和生态资源的保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安江生态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作,强化全域环境整治,将景区连接线、旅游步行道、旅游公路打造成黟县美景,丰富全域旅游景观。
(七)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扶持现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开发物廉价美、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推出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大力培育旅游商品品牌。继续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创意大赛,发掘创新一批旅游商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旅游商品大赛和展示活动。
(八)推动旅游市场治理。完善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运行机制,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月行动,形成常态化、法治化的综合执法局面。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民宿、农家乐等场所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引导游客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抓好A级景区、星级饭店和星级(A级)农家乐等服务质量和等级评定,建立严格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强化旅游应急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客流量应对处置机制。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企业的引导、宣传、培训力度,不断优化黟县全域旅游环境,全面提升黟县旅游满意度。
(九)提升旅游人才素质。加快旅游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宣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施旅游人才专业培训计划、旅游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导游人才提升计划等。推进岗位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加强与省内外旅游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共同创办实习、培训基地,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管理人员、景区讲解员和旅游服务人员队伍。县委党校定期举办旅游专题培训班,提升领导干部指导推动旅游工作专业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构建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重大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成立黟县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发挥旅游部门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规划统筹、营销宣传等作用。
(二)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项目谋划,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科学编制旅游项目,围绕打造和培育旅游精品景区、特色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旅游新兴业态,领军企业,建立完善五个一旅游项目库和年度建设清单。建立健全项目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机制,加大旅游招商选商力度,注重选择与优质资源相匹配的优质开发主体。
(三)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实行差别化用地管理。优先保障全域旅游发展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县级层面统筹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用地,依法实行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对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不转用,按现行土地用途管理。由景区管理机构和经营主体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调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多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对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使用荒山荒地等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
(四)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加大对旅游业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商品研发等。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各类产业基金,向发展潜力大,综合带动强,预期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倾斜,大力推广和运用PPP等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投入。
(五)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逐步完善全域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制定旅游经济规模,经济质量,旅游服务,产业贡献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加强与大数据企业和专业机构合作,构建新型的旅游数据中心和采集体系,在完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游客人均消费,游客停留时间等指标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地方财政贡献率等指标体系,加强旅游产业基层统计员队伍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统计目录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