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县长姚晓俊解读:《黟县人民政府关于黟县城区、宏村村、西递村、碧山村部分地名命名的通知》
一、制定背景
本次对城区和三个古村落地名的命名,是我县在获得“千年古县”称号后,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保护黟县地名的古老风貌。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黄山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对我县城区地名和传统村落地名进行地名文化挖掘,遵循地名文化保护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原则,对地名进行固化传承。
二、起草过程
1.摸底调研:本次地名命名工作从2019年3月启动,县民政局会同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世界遗产事务中心等10余个部门,对城区、宏村村、西递村、碧阳镇碧山村地名进行摸底调研,组织专家对本村地名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对街巷进行拟命名,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公开公示等程序,形成地名命名初稿。
2.意见征求:6月末至7月初,县民政局组织专家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公安局等16个相关部门及相关乡镇,对黟县城区道路命名进行了意见征求。7月2日-4日组织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遗产事务管理中心等县直相关部门,根据各乡镇上报结果,实地考察走访城区、宏村村、西递村、碧山村的地名命名工作。
3.专家评审:8月27日,再次组织地名专家、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公安局等县直部门和相关镇村代表,召开《黟县城区、宏村村、西递村、碧山村道路街巷命名评审会》,按照“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对拟命名的地名进行了评审,统一了意见。
4.公开公示:11月7日-14日通过县党政网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研究修改。
5.会议决定:2019年11月16日,县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通过。
三、工作目标
本次地名命名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进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遗失的地名进行固化保留传承;二是规范地名管理,防范出现“大、洋、重、怪”等不规范地名;三是适应社会进步要求,增强地名的公共服务功能,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四是发挥地名桥梁纽带作用,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推动地名管理信息化发展。
四、主要内容
文件中主要对城区9条新建和延伸道路、2处城镇居民点以及3个中国传统村落内街巷、弄堂进行了命名,为下步公安部门进行门牌标志编制提供依据。
五、创新举措
主要对宏村村、西递村、碧山村的老地名进行了挖掘固化,遵循当地群众意愿,对未命名的道路巷弄按照积极向上、朗朗上口的原则,同时结合当地地名特色进行命名。为古村落旅游发展做好地名公共服务。下步公安部门将对命名的街巷进行门牌编制编码,游客通过扫“二维码”就能知晓当地地名信息。
六、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主要对地名命名后的配套工作进行落实,在地名标志设立、地名信息化管理、地名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制作黟县城区标准地名图,与互联网导航企业对接即时更新地图,方便群众,服务游客。进一步加大地名保护力度,扩大范围,对屏山、南屏、关麓等传统村落的地名文化进行挖掘固化命名。做好地名文化,更好的服务黟县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