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防范措施
高温天气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火灾风险增加等情况。防范高温需要从个人健康、生产生活、特殊群体保护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的防范措施:
一、个人健康防护
1. 减少高温暴露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一天中气温最高时段)外出,如需外出,选择阴凉处行走,缩短暴露时间。
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浅色反射阳光,减少吸热),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SPF30 +的防晒霜。
2. 科学补水与饮食
及时补水:高温环境下每小时可饮用100-200毫升温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猛灌),不要等口渴才喝水;避免过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肠胃。
调整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蔬菜沙拉),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适当补充富含钾、钠的食物(如香蕉、橙子、海带),维持电解质平衡。
3. 预防中暑与热射病
识别中暑信号:如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心悸等症状,可能是轻度中暑,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休息,饮用含盐清凉饮料。
警惕热射病:热射病是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体温≥40℃)、无汗、昏迷等,一旦出现需立即拨打120,同时用凉水擦拭身体降温(避免直接用冰块冰敷,以防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二、生活环境调适
1. 室内降温
开空调时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温差超10℃易引发感冒);定期清洗空调滤网,保持空气流通。
无空调时,可通过开窗通风(早晚凉爽时段)、使用风扇、在地面洒水(避免过度潮湿)等方式降温;拉上遮光窗帘,减少阳光直射。
2. 电器与用火安全
高温天气下,空调、冰箱等电器长时间运转易过热,需避免超负荷使用,定期检查线路是否老化,防止短路引发火灾。
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需远离高温环境;户外烧烤、动火作业需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避免火星引燃干燥物体。
三、特殊场景与群体防护
1. 户外作业人员
用人单位需合理安排工时,实行 “做两头、歇中间” 制度(避开正午高温),为作业人员提供遮阳棚、清凉饮料(如绿豆汤)和防暑药品(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
作业人员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休息降温,不可硬撑。
2. 老弱病幼等特殊群体
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是高温易感人群,需格外注意:
避免独自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家中需有人照料,定期检查身体状态。
老年人代谢较慢,补水时可少量多次;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弱,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玩耍。
3. 车辆使用安全
切勿将儿童、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即使车窗留缝,高温下车内温度10分钟可升至60℃以上,易导致窒息死亡。
开车前先打开车门通风,待车内温度降低后再进入;车内避免放置打火机、香水等易燃易爆物品,以防暴晒后爆炸。
四、应急准备
家中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胶囊、人丹、清凉油),了解附近医院的位置和急诊电话。
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橙色预警表示24小时内最高温≥37℃,红色预警表示≥40℃),预警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配合相关部门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