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局:做好“三篇”文章 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近年来,黟县围绕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做好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拓宽就业三篇文章,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进脱贫群众增产增收,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
以宣传引导为先,坚定发展信心。通过主题党日、党的二十大基层宣讲、“三会一课”等载体,引导党员在认识上先高一筹、实践上先行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脱贫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同时,结合“宿村夜话”、党代表走基层、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围绕“志智双扶”与脱贫群众拉家常、讲政策、谋发展,帮助脱贫群众实现精神上的“可持续”,促成脱贫群众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以支部带动为策,增强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头雁领航行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目前,全县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明显优化,66个村新当选委员254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0.08%,致富带头人占14.96%。此外,找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通过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创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多方共赢局面。
以技能培训为本,提高发展能力。建立能力提升长效机制,立足全县产业发展现状和脱贫群众实际需求,积极为有发展意愿和培训需求人员举办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徽菜师傅技能培训等培训班17场次,参训学员达1045人次。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鼓励脱贫人口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走技能成才之路。2023年春季发放补助资金13.2万元,资助学生87人。
用好产业支撑“关键招”
做大“五黑”特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五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夯实全县农业发展基础。出台《 黟县“五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发放补助资金942.26万元。编制《黟品五黑故事集》,开设“五黑”展示中心,推出“五黑”旅游伴手礼产品7类20余个。2022年,“五黑”产业综合产值达8.05亿元,同比增长10.3%,投入249.7万元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探索“三产”融合,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探索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加大对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电商农业、订单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自然风景、土特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和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引进黑玉米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集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健全“带农”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通过签订种养协议、资金入股分红、闲置资产租聘等形式进行利益联结,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金融保险扶持、一次性奖补、税费减免等方式对带动效果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支持。目前,全县共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0个(其中省级6个)、合作社272个、家庭农场348个,产业带头人102人,带动农户7986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328人。
打好拓宽就业“组合拳”
岗位推送保障就业。建立完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名制务工动态台账,常态化摸排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务工意愿,通过第三方提供岗位信息帮助就业。2023年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13场,达成就业意向人5849人,实现务工就业796人;为有就业需求的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帮扶58人次,对211名弱(半)劳动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在建档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稳就业稳增长。
依托园区吸纳就业。先后投入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3840万元,建成农业产业园区(基地)15个、电商物流产业园1个,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项目帮扶模式,以项目支持园区、以园区带动就业。扶持壮大有农农业、青岭山生态农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引进双崇农业等外地企业入驻,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全县现有龙头企业20家,吸纳100余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
以工代赈灵活就业。主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引导相关行业部门围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对于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广泛带动脱贫人口灵活就业增收。例如,洪星乡盘活闲置土地60余亩进行蔬菜试点种植,吸引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务工800人次,其中脱贫人口1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