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基层动态

黟县碧山村:“五项传承”赓续传统文化“紫”

作者:张海林 发布时间:2023-11-13 10:34 信息来源:黟县财政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黟县碧山村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在碧山村可谓“枝繁叶茂”,为我们进行“第二个结合”培植了厚重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所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擦亮“文化”品牌,丰富村民生活。碧山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优化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乡村干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培育打造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该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增强乡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理论+实践”实训模式,拓宽“课堂+基地”实训路径,优化“专家+乡村干部”实训资源。碧山村整合现有黄梅戏剧团、傩舞队、舞龙舞狮队、风筝队等文化队伍,通过“村晚”、乡村大舞台、非遗文化展等平台向村民提供“文化套餐”,做到“日常节目天天有、特色节目月月有”,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大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大政方针,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开办老年学校,践行“老有所学”。碧山村老年学校开设综合班一个,学员20人;开设特色班2个,其中广场舞班学员25人,黄梅戏曲班学员25人。碧山村老年学校现有本村志愿者教师14人,外请教师10人。碧山村老年学校主校址设在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拥有400平方米的室内教学场所,1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 (大会堂) 。分校址有碧山村“阳光之家”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有设施齐全的标准化教室一间,图书8000余册。分校址有碧山村文明实践站(大会堂),1000平方米,2022年新添桌椅180套。另外,老年学校室外活动场所有2000平方米的碧山村党建广场。

传承非遗文化,活化展示成果。走进碧山村,沿着迂回曲折的小巷,来到有数百年历史的汪氏祠堂,斑驳的墙面保留了岁月侵蚀的痕迹。如今,屋内四面都成了非遗文化展示区,鱼灯、草木扎染、徽瓦彩绘、徽派原木画、徽州传统糕点等项目令人目不暇接。“非遗项目和技艺必须要活起来才有生命力。”为此,碧山村聘请本村非遗传承人和手工匠人作为研学授课教师,并设计了研学行程路线。以消费驱动传承,以设计活化非遗,以产业赋能乡村,带动了困难手艺人就业,研学产业盘活了碧山村的非遗资源。今年以来开展了400多场研学活动,参与人次超过4万,为本村村民提供长期和短期务工岗位200余个,人均增收4000余元。

发挥文化优势,做强“阳光之家”。碧山村充分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夯实文化传承基础,率先在全市开展“阳光之家”,至今已开办15年,让村民随时都可以来这里看书、借阅,成为了广大农民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和读书学习、科技致富的重要阵地。随着碧山村“阳光之家”第一期暑期班,寒暑假中小学生问题发生率直接降为零,碧山村“阳光之家”积极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座谈会,举办知识讲座;深入留守儿童之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每周六举办“周六活动辅导班”,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暑假期间,做好儿童的防溺水宣传等假期安全工作等等。阳光之家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创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之理念,针对乡村现实及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接受健康科学的、有趣有效的教育,以打好国学基础、历练体魄和精神力量、培养良好生活行为以及适应未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奠传统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在暑期里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安全、快乐、懂事理、长知识的绿荫空间。阳光之家是孩子的乐园,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地。十余年来,老年人协会活动是碧山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直坚持常规活动天天有,特色活动年年有,使全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尽量得到满足。

重视文化教育,恢复“一园两院”。夯实基础教育,重建“耕读园”。该项目由百工手作工场、生态农业科普馆和户外农耕实践基地三个区域组成。规划建设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百工馆,二层建筑,其中一部分为宿舍区、一部分为图书馆、餐饮公共服务区。提供亲子民俗,在山林间享受现代化农村的风貌。让孩子爱上农业、爱上生命科学。建设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实业田,让山鸡、鱼塘和农作物的养分自循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培养年轻一代爱自然,减少农药和化肥,保护土壤,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生态实验室。发展研学游,恢复“云门书院”。云门书院旧址位于云门塔下,书院与塔浑然一体,是碧山汪氏宗族研文读书之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文化商人,投资复建云门书院。书院建设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占地10亩左右,通过“两山银行”模式开展,每年为村级集体带来10万元的经济收入。目前,正在与潜在投资者做前期接洽工作。引进高等院校,打造“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改造村内一座老宅,打造“乡村振兴研究院”。该研究院集科学研究、高峰论坛于一体,是博士后等高端人才研究、交流的站点。碧山乡村振兴研究院分政策研究、硕博论坛、学术会议、研究成果展示等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