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基层动态

黟县碧阳镇:传承百年精神财富 创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5-09-08 08:28 信息来源:黟县碧阳镇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黟县碧阳镇的版图上,古黄村如一颗镶嵌在皖南大地上的明珠,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熠熠生辉,又有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活力蓬勃涌动。这里,“礼让”的基因代代相传,治理的智慧不断涌现,文明的新风拂面而来,共同勾勒出一幅乡风文明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

“礼让”基因浸润乡土。古黄村因清末四大篆刻家之一的黄士陵而闻名遐迩。在这片孕育了艺术大师的土地上,一幢名为“大三间”的古民居,静静诉说着一段关于礼让的佳话,成为古黄村乡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注脚。

“大三间”是黄士陵的诞生地,也是他从小至青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这幢古民居的独特之处,在于东西北三面外墙上皆有砖凸出,上面清晰地刻着“外存地六寸”“此地墙角外存余地二尺四寸”“此墙外存余地一尺六寸”等字样。据说,这是当年黄士陵祖上在筑屋时考虑到此房地处村街中间,为避免纠纷,经与邻里协商,主动将房基后挪,并刻砖砌在此墙中,以提示后人。

这份跨越百年的礼让与包容,深深根植于古黄村的土壤之中,这种主动退让、与邻为善的举动,是黄士陵家族家风美德的生动体现,也成为古黄村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此,礼让精神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古黄村人,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古黄模式”彰显智慧。在传承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古黄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黄模式”,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黄榜”制度是“古黄模式”中的一剂“妙方”。村“两委”将村民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对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村务等表现优秀的村民列入“红榜”进行表彰;而“黄榜”则像一面镜子,让有不足之处的村民及时反思和改进。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村民自觉规范言行,形成“人人争当先进、户户争创文明”的良好氛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自律意识和争先创优热情,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今年以来,古黄村坚持以开门教育聆听村民的心里话,而人大实践点的设立,则让古黄村的开门教育更具温度和深度。人大实践点自今年5月启用以来,定期邀请人大代表驻点接待村民,倾听群众的心声和诉求。无论是村里的道路维修、环境卫生整治,还是村民的家庭困难、政策咨询,都可以在实践点进行反映。3个月以来,古黄人大实践点共收到村民反映事项8个,目前已解决6个。这一平台的搭建,打通了民意表达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焕新了古黄人的精神面貌,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积分评议共树新风。为了让文明新风在古黄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古黄村深入推进积分制和乡风文明评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小积分”能撬动“大文明”。村里制定了详细的积分评定标准,无论是积极清扫房前屋后垃圾保持优美环境,还是参与村中志愿服务,或是在家庭和睦等方面表现突出,村民都可以获得积分奖励。从2024年初至今,古黄村共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4次,近200位村民在“积分超市”中消费了28000积分,兑换了1600件总价值约8000元的各色生活用品。小小的积分,成为衡量文明的“标尺”,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要我参与”摇身一变为“我要参与”,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乡风文明评议则为文明新风的弘扬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村里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乡风文明评议委员会,定期对村民的道德品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进行评议。评议过程公开透明,评议结果及时公示。通过评议,评选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2024年,古黄村拥有较好评分以上的村民401户,占比超85%。这些村民身边的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内涵,让村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素养。

如今的古黄村,乡风文明的不懈推进助推和美乡村的崭新启幕——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村民言行文明有礼,邻里之间互助友爱,村庄产业兴旺发展。不论是百亩向日葵花海的引人驻足,还是定向越野的数百人共同体验乡野风情,抑或是研学基地的康养旅居慢生活,无一不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文明景象。

古黄村以黄士陵“大三间”的礼让典故为精神内核,以“古黄模式”等创新举措为治理支撑,以积分制和乡风文明评议为新风引擎,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与基层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未来,古黄村将继续深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让历史的底蕴更加深厚,让治理的效能更加凸显,让文明的新风吹拂在古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