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展新姿,黟县西递镇成安徽旅游名镇“独一份”
近日,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暨推介大会于北京启幕。黟县西递镇入选“2025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成为安徽省唯一获得“2025旅游名镇”称号的乡镇,并作为古镇发展典型案例进行文旅推介交流。这份荣耀不仅见证了西递镇多年深耕文旅融合领域的实力,更标志着西递镇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千年文脉铸根基,世界遗产展风华
西递镇位于黄山南麓,因“东水西流、古驿递道”而得名。自北宋皇佑年间(1047年)起始,历经明朝景泰中叶的蓬勃发展,至清朝初期达到鼎盛,近千年的时光积淀,赋予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西递镇保有完整的祠堂5幢、牌楼1座、古民居426幢,这些建筑承载着古镇的故事,诉说着徽文化的辉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2000年,西递携手宏村登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荣誉纷至沓来,西递镇的千年文脉,展现出了新的光辉。
文化基因焕新生,非遗活化展魅力
西递的独特魅力源自于其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创新传承。作为“中国楹联第一村”的西递村,205幅古楹联承载着徽商的处世智慧,《西递楹联通览》的出版更使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彰显。“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便源自明代胡文照削角退楼的善举,由此衍生出的“听、理、借、劝、退、和”六字调解法不仅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更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西递已成功申报14项非遗项目,建成5个传习基地和非遗体验馆,将腊八豆腐制作技艺、徽剧表演等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民宿”“非遗+研学”模式融入现代生活。2025年五一假期,西递推出的“非遗齐上阵,村村都有戏”民俗巡演吸引了超5000人次互动,板凳龙、石印凤舞等传统表演成为游客热门打卡项目。
多元体验引客来,沉浸文旅筑新篇
西递镇以“全景、全时、全龄”为目标构建了多层次的旅游体验体系。文化爱好者可漫步古巷,在敬爱堂感受徽派宗祠文化,在走马楼参与“抛绣球选佳婿”民俗互动;亲子家庭可在萌宠乐园亲近自然,也可在石林欢乐水世界畅享夏日清凉;康养游客则可入住潭口高端康养度假区,体验农耕之趣,舒缓身心,享受休闲时光。在镇内124家融合徽派美学与现代设计的精品民宿之中,品一块非遗腊八豆腐,酌一杯特产青梅酒,感受到的是在西递的惬意;国际少儿时装周、国际水彩艺术季等主题活动与大型赛事,也营造出热闹的氛围,让游客参与其中。
全域统筹拓格局,文旅融合焕新篇
在旅游发展的奋进征程之中,西递镇紧跟时代的铿锵步伐,敏锐抓住“高铁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托深厚悠远的徽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城镇建设风貌以及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业,全力朝着“国际乡村旅游重镇”的宏伟目标迈进。一方面,西递镇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依托各村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精心勾勒出潭口高端康养度假区、高铁文旅片区和徽文化深度体验区的发展蓝图。以镇景村一体化为着眼点,不遗余力地提升西递景区、石林景区的品质,匠心独运地打造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旅游场景,不断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另一方面,西递镇广纳社会资本,巧妙整合盘活叶村利源、霭峰村上村、源川村严岭、潭口村自在谷等地的闲置资产与特色资源,积极推进整村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旅居乡村,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2角钱门票到世界文化遗产,从乡村旅游发源地到全国旅游名镇,西递古镇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未来,西递镇将持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和旅游业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拥抱大黄山、建设大黟山,争创首批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提供有力支撑。